“知”與“行”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范疇,廣義上“知”是人的心知的統稱,“行”是人的行為的統稱;狹義的“知”主要是指道德知覺,“行”主要是指道德實踐。
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,將“知行合一”的觀念引入大學教育,認為“行是知之始,知是行之成”,主張“教學做合一”,在知行合一中,培養學生道德、技能、體格、情感全面綜合的健全人格。
作為本校的校訓,知行合一中的“知”有知識、真知、良知三重內涵:
1. 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。“知”理解為知識,大學教育的基本層面是培養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,讓學生獲得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,能自立于社會。
2. 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。“知”理解為真知,大學教育的高級層面是培養有創新能力的創造者,具備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,能貢獻于社會。
3. 明德至善的人文情懷。“知”理解為良知,大學教育的終極關懷應為培養文化精英,陶塑明德至善的人文情懷,能造福于社會。